3522vip浦京集团
您现在所在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科研团队 >> 正文
【科研育人】敢为人先 攻坚克难—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团队
发布时间:2020-07-06     作者:3522vip浦京集团   分享到:

“海洋声学信息感知”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于2015年,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,这是一只年富力强、朝气蓬勃、积极向上、奋发有为的年轻团队,也是体现“敢为人先、攻坚克难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航海精神的优秀团队。

该团队源于由马院士等人1958年创建的水声工程学科。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,水声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建设专业,曾获国家科技奖4项。马院士培养了140余名硕士、博士与博士后,其中留在3522vip浦京集团工作的王英民教授、孙超教授、陈克安教授、杨益新教授、杨坤德教授、韩一娜教授、何正耀教授,已成长为水声工程的学术方向带头人。水声工程学科由创建时期的几人,壮大到70余名教职工,成为我国水声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中坚力量。水声工程学科由最初的航空声纳研究方向,发展成为由航空声纳研究发展中心、海洋声学信息感知、海洋观测与探测、声场感知与隐身技术等4个团队组成、独具特色、相互支撑、团结协作、共举水声的优良局面,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。

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团队现有教职工22人,其中马远良院士、蒋兴伟院士为团队顾问,杨坤德教授为团队负责人,还有其他教授4人,副教授8人,形成了老中青年龄梯队合理、专业方向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。团队依托“海洋声学信息感知”首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,近年来在国家重大专项、探索一代重大创新、预研重点项目、基础加强、演示验证、国家自然基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,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海洋调查航次技术首席7次,先后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7项,在国际声学领域顶尖期刊JASA、IEEE汇刊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,授权专利80余项,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。

214F3

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工信部重点实验室

团队负责人杨坤德教授,长期从事海洋声学、水声信号与信息处理、海上超视距信息传输等方面的研究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大专项、演示验证、基础加强、973、探索一代重大创新、重点预研等课题30余项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(排名第1),省部级科技一等和二等奖共7项(4项第1);发表SCI论文122篇,其中在国际声学领域顶尖期刊JASA共22篇,IEEE期刊26篇;出版专著4部;授权发明专利52项和软件著作权7项,参与制定标准3项。担任国家重大专项7个海洋科考航次技术首席,组织完成我国周边4个重点海域的首次海洋声学综合考察,推动了我国深远海环境信息保障建设。

他兼任国家某重大型号和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客座教授、中国声学学会教育分会副主任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、《中国海洋平台》与《船舶工程》杂志编委副主任。现任“海洋声学信息感知”首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、3522vip浦京集团副院长。

他带领团队被评为“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、十一五预先研究先进集体”。创建了“海洋声学信息感知”实验室,并获批首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。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,协助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和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。2008年被评为“西工大优秀青年教师”(共10位),2018年被评为“西工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”(共9位)。他被授予“卓越青年人才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新星、陕西省青年科技奖、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”等荣誉。

7DAF

团队围绕水声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,坚持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,强化院士引领指导、突破基础理论、注重海上实验、坚持思政育人的科研育人特色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建设面向未来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青年英才培养基地,培养具有海洋强国建设使命担当、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素质、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拔尖人才。

(1)榜样引领指导、励志科技创新

团队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研究员为带头人,构建了一支理论和实践水平高、综合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,曾获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。83岁的马远良院士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,学习不止、奋斗不止、思想活跃,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、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。2003年马院士指导团队开始系统进行海面波导和深海声学的研究,具有开拓性、前瞻性,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重要进展,为团队开辟了新领域、新方向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、硕士和青年骨干教师。培养的学生获得10余项国家级奖励,培养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、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。培养的学生中,已经成长为杰青、卓青、院士候选人等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,在海洋工程、水声工程和信息电子领域,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C51D

(2)突破基础理论、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

团队以攻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为己任,长期坚持不懈地干好认准的方向。为了突破海上高速超视距传输的技术瓶颈,团队17年来,系统开展了海面波导的理论建模研究,在充分研究波导形成的物理机理、理论模型及其参数特征的基础上,构建了波导的预测模型和传播模型,揭示了物理机理和分布规律,突破了超视距传输的关键技术,研制出系列化通信设备,并开展了大量验证试验,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。同时,紧紧抓住国家在开拓深远海方面的战略需求,聚焦于深海环境特性、声场特性、信号处理、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耦合性、连贯性、系统性研究,在揭示深海声场特性的基础上,提出了多种基于声场特性的水下声源定位理论与技术,研制出系列化深海环境调查装备和探测系统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突破,发表SCI高质量论文120余篇,其中国际声学领域顶尖期刊JASA共22篇、IEEE期刊26篇,授权了52项发明专利。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和二等奖6项,并于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。

2451C

(3)海上攻坚克难,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

由于西安远离海洋的劣势及实验条件的限制,水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,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仿真、水池实验和湖上实验数据为主,缺乏高质量、真实的海上实验数据,很难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和取得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。团队结合探索一代重大创新项目,在2005年-2015年期间,先后在我国沿海组织了15次海上传输实验,每次带领20人左右的研究生,并连续实验约30天,覆盖黄海、东海和南海,克服夏天烈日炎炎、冬天冰天雪地的野外作业困难,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宝贵数据资料。近10年来,团队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,开展了11个航次实验,覆盖东海、南海、西太平洋,每个航次约40天(最长60余天),克服波涛汹涌的恶劣海况、骄阳似火使甲板温度高达60度的工作环境,以及外部复杂干扰等各种困难条件,获取大量高质量数据,培养了一大批实验能力强、工程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队伍,为累计约500人次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造了优良条件。

213FC

(4)海上科研思政育人、树立蓝色远大理想

团队骨干教师在实际科研育人中,始终贯穿思政育人的理念,引导同学们要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,提高自身综合素养,构筑新时代年轻人的蓝色海洋梦。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学术观。同时,向同学们宣扬和强调团结协作、大胆创新在筑梦过程中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。时常教育学生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将海上实验和思政育人融为一体,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海、浪、潮以及老师们和同学们同作息、共实验等团结协作的氛围,并将书本理论知识贯彻和运用于科学实践中。这些宝贵的海上实验经历,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海洋事业的蓝色情怀。

16C80

审核:孙华强